李忠謙專欄:越窮越偏激?當經濟成長的腳步放緩,「零和思維」恐讓政治更加分裂對立

在賽局理論中,如果所有參與者最後將各有所獲,我們一般會將其稱為「非零和賽局」;如果所有參與者的最終利害疊加只會是零或者某個常數(比較簡單的理解,就是有人得就必定有人失,不存在「把餅做大、雨露均霑」的空間),這就屬於「零和賽局」。「非零和賽局」因為大家都有可能獲得利益,所以在競爭過程中才擁有真正的合作空間;但「零和賽局」只能是「你死我活」、「利益衝突」,只能是「將自己的快樂(利益)建築在別人的痛苦(損失)」上,自然也就不存在任何合作空間。 「零和賽局」與「非零和賽局」各有其典型的情境:比方說總統選戰一般來說就是「零和賽局」,贏者全拿、輸者什麼都不是;市場交易一般而言則是「非零和賽局」,買賣雙方在交易行為中各有所得,否則「一方只有利益、另一方只有損失」,這樁交易便不太可能成立。大體上而言,「非零和賽局」更能驅使人們共同創造更多價值、「零和賽局」恐怕只會讓人思考如何壓倒對方。不過如果我們把人類社會看作一場賽局,那會更傾向「零和賽局」還是「非零和賽局」呢? 當然,一樣米養百樣人、人類行爲更是千差萬別,很難單純將人類社會的複雜行為純化成「零和賽局」或「非零和賽局」。不過身處其中的我們,大部分又抱持著兩種賽局的哪一種心態呢?這種心態又會如何影響到我們的公共生活?哈佛大學的奇諾伊(Sahil Chinoy)、史坦切娃(Stefanie Stantcheva)與倫敦政經學院的塞奎拉(Sandra Sequeira)、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的內森·納恩(Nathan Nunn)四位經濟學者,日前共同發表了一篇〈零和思維與美國政治分裂之根源〉(Zero-Sum Thinking and the Roots of U.S. Political Divides)的有趣論文,就是試圖想在美國社會的範圍之內,把這件事梳理清楚。 這篇論文的作者們指出,在關鍵資源有限、或者經濟成長停滯的世界中,非常容易出現「零和觀點」,由其市場不發達、科技進步極其有限的時空之中,一個群體的進步也常以犧牲其他群體為代價;在經濟成長、資源充足的環境下,「非零和觀點」則更有成長的空間。不過基於文化與心理特徵的持久性,即使環境與條件已經發生改變,已經出現甚至養成的「零和思維」也可能繼續盛行。 有趣的是,四位英美經濟學家指出並非只在概念上進行推導,他們更透過針對兩萬名美國公民的實證調查,了解他們以零和方式看待世界的程度、以及受訪

A person who loves writing, loves novels, and loves life.Seeking objective truth, hoping for world peace, and wishing for a world without wars.
李忠謙專欄:越窮越偏激?當經濟成長的腳步放緩,「零和思維」恐讓政治更加分裂對立

在賽局理論中,如果所有參與者最後將各有所獲,我們一般會將其稱為「非零和賽局」;如果所有參與者的最終利害疊加只會是零或者某個常數(比較簡單的理解,就是有人得就必定有人失,不存在「把餅做大、雨露均霑」的空間),這就屬於「零和賽局」。「非零和賽局」因為大家都有可能獲得利益,所以在競爭過程中才擁有真正的合作空間;但「零和賽局」只能是「你死我活」、「利益衝突」,只能是「將自己的快樂(利益)建築在別人的痛苦(損失)」上,自然也就不存在任何合作空間。

「零和賽局」與「非零和賽局」各有其典型的情境:比方說總統選戰一般來說就是「零和賽局」,贏者全拿、輸者什麼都不是;市場交易一般而言則是「非零和賽局」,買賣雙方在交易行為中各有所得,否則「一方只有利益、另一方只有損失」,這樁交易便不太可能成立。大體上而言,「非零和賽局」更能驅使人們共同創造更多價值、「零和賽局」恐怕只會讓人思考如何壓倒對方。不過如果我們把人類社會看作一場賽局,那會更傾向「零和賽局」還是「非零和賽局」呢?

當然,一樣米養百樣人、人類行爲更是千差萬別,很難單純將人類社會的複雜行為純化成「零和賽局」或「非零和賽局」。不過身處其中的我們,大部分又抱持著兩種賽局的哪一種心態呢?這種心態又會如何影響到我們的公共生活?哈佛大學的奇諾伊(Sahil Chinoy)、史坦切娃(Stefanie Stantcheva)與倫敦政經學院的塞奎拉(Sandra Sequeira)、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的內森·納恩(Nathan Nunn)四位經濟學者,日前共同發表了一篇〈零和思維與美國政治分裂之根源〉(Zero-Sum Thinking and the Roots of U.S. Political Divides)的有趣論文,就是試圖想在美國社會的範圍之內,把這件事梳理清楚。

這篇論文的作者們指出,在關鍵資源有限、或者經濟成長停滯的世界中,非常容易出現「零和觀點」,由其市場不發達、科技進步極其有限的時空之中,一個群體的進步也常以犧牲其他群體為代價;在經濟成長、資源充足的環境下,「非零和觀點」則更有成長的空間。不過基於文化與心理特徵的持久性,即使環境與條件已經發生改變,已經出現甚至養成的「零和思維」也可能繼續盛行。

有趣的是,四位英美經濟學家指出並非只在概念上進行推導,他們更透過針對兩萬名美國公民的實證調查,了解他們以零和方式看待世界的程度、以及受訪者的政治觀點、政策偏好、甚至是他們父祖輩的社經背景與成長條件,進而釐清這些資訊的相互影響與關係。簡單說,學者們發現,如果一個人是在富裕、成長與向上流動的背景下成長,他們往往會抱持「非零和思維」—他們相信可以把蛋糕做大,而不僅僅是重新分配(甚至是搶奪)其中一部分;若是在較為困難的經濟條件下成長的人,他們的想法往往會更偏向「零和思維」、對努力工作帶來成功的想法更抱持懷疑態度。

What's Your Reaction?

like

dislike

love

funny

angry

sad

wow